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传承“人民兵工”的抗战精神
70多年前,有这样一批人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制造简单的地雷、手榴弹、土枪、弹药来支援抗战前线,为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队伍供应了源源不断的兵器弹药,责无旁贷扛起“人民兵工”的抗战大旗。他们当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兵工先驱和英模,更有数以万计的普通兵工人。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不凡功绩值得铭记,他们筚路蓝缕、百折不挠的创业创新精神值得传承。新中国的兵工史,是从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中脱胎而来的,而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兵器工业、对老一辈兵工人抗战贡献的充分肯定。
1984年以来,我国历次大阅兵兵器装备全部由军工央企自主研发、生产。作为每一次阅兵的深度参与者和幕后工作者,军工央企和相关企业人员与每一位昂首走过天安门前的官兵一样,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为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企业观察报》联合策划系列报道,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守卫者——兵工央企以及相关保障企业的实力和风采。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举行过14次国庆大阅兵,1次海上大阅兵。应该说,每一次阅兵,都是一次传承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传递和平与发展信号的盛大典礼,也是一扇让世人了解中国兵器装备研发、制造、保障能力的窗口。
66年弹指而过。透过这扇小窗,人们可以看到,小米步枪已经变成倚天神剑,万国牌已变成纯国产。其背后,则是我国国防工业企业自小而大、由弱及强,从单一军工向军民深度融合,从自给自足走向全球竞技场的沧桑巨变。
小米步枪到倚天长剑:阅兵式上的兵器装备变迁
兵不可擅用,却不可不威。
1840年以后的屈辱经历,让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国人深刻认识到了落后挨打、国弱人欺的道理。铸造一支国防劲旅,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这支劲旅,不止包括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指战官兵,也包括能够武装到牙齿的兵器装备。
研发、生产国产先进兵器装备的重任,落在了军工企业群体身上。平心而论,这项挑战的难度不小。
1949年:只有战马产自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阅兵仪式上,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受阅官兵使用的轻重兵器装备多达110多种、82种口径,产自24个国家的98个工厂。有人感叹说,这次阅兵只有骑兵的战马产自中国。
对于受阅官兵而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是一种荣耀。但对于中国的国防工业而言,这成为不少人心中的隐痛。
1955年,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问美国归来的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回答:“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不比外国人矮的国防工业从业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铸造护国重器。
1959年:国产坦克驶上广场
坦克,号称陆战之王,是陆军的主要作战装备。为了给人民军队早日装备上国产坦克,1955年4月,天寒地冻的包头城外,一批人开始建厂施工。
历经多次变化的三军仪仗队礼宾服和军服,凝聚着央企人的智慧和汗水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 摄
这里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后更名为内蒙古一机集团)。在这里,满怀报国热情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始了边学习、边建设、边生产。
他们的目标很集中,要在1959年国庆阅兵之前,生产出国产坦克。
从1955年起,周恩来等30多位中央党政军领导先后亲临内蒙古一机集团视察——共和国缔造者们对于国产坦克的焦急心情可见一斑。
195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万众欢腾。当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时,观礼台上,金水河畔,掌声雷动,欢声如潮。
现场的观众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国产坦克,从破土动工到驶上广场,仅用了4年半时间。
还是在这一年的阅兵仪式上,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同时亮相,受阅的6种型号火炮中有5种国产,且有部分加农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时光荏苒,这一次已经从很多人记忆中淡忘的阅兵式足以在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中国正是从此开始进入了自行设计制造兵器装备的全新历史时期。也正是这一次阅兵,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的阅兵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1960年,中国改革了国庆典礼制度,拟推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新制度。其后,“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导致了中国连续24年没有阅兵。
在此期间,中国国防工业并未停滞。“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在更为广阔的“阅兵场”上宣告着中国硬实力的稳步提升。
1984年:导弹家族崭露头角
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国庆35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当蛰伏已久的中国兵器装备和解放军受阅官兵出现在全世界的镜头面前时,立刻引起了轰动。
“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震天动地而整齐划一的口号声中,18个徒步方队走过金水桥之后,绵延数公里的24个机械化部队方队缓缓驶来。其中包括反坦克导弹、火箭布雷车、新式坦克、装甲自行火炮、地空导弹、岸舰导弹、潜地导弹等多款从未显露真容的新式装备。
空中,“轰6型”轰炸机,“歼教5型”歼击机,“强5型”强击机,“歼7型”歼击机等四个批次上百家多种型号的飞机轰鸣而过。
这次阅兵式上,有太多先进兵器装备给现场观众乃至全球的关注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毫无疑问的是,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压轴的战略导弹车。
当战略导弹方队9辆大型牵引车登场时,鲜红的弹顶、乳白色的弹体,横卧在几十米长的起竖车上,观礼看台上的各国武官一片惊呼,十里长街瞬间沸腾。
当天,外媒对此评论说:“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她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她有能力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十年磨一剑,久砺出锋芒。东风导弹的面世,倾注了无数航天人整整30年的心血。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一个由钱学森领衔、多位顶尖科学家参与的团队组建,时任七机部一分院副院长的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之后,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波,让研发工作在此后的9年中进展艰难。
直到1980年5月18日,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长缨在我手,万里缚苍龙。战略导弹的亮相,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及为改革开放的提供和平稳定环境,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发展国防工业的巨大作用,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布局国防工业的建设。
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提出:“装备也有个轻急缓重。搞什么?在我脑子里,恐怕还是空军。”“如果我们能有一定数量的更高级的飞机,那我们国家的形势就不一样了。”
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部署了“太行”发动机和歼10飞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2009年:歼 -10战斗机、机动雷达惊艳亮相
2009年国庆阅兵时,满载着前人重托的“歼-10战斗机”惊艳亮相,成为当年阅兵典礼上的最大亮点之一。
对此,西方国家评价说,歼-10及其改进产品的研发成功和列装,标志着中国军机实现了以二代装备为主向以三代装备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2014年8月,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文章中提到:“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生前念兹在兹的航空工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他亲自决策的歼-10飞机、‘太行’发动机已经批量交付部队,形成战斗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扬了国威,壮了军威。”
还是在2009年的阅兵式上,中国电科的产品首次亮相。由其研制生产的以空警2000、空警200预警机为代表的7型装备首次分别组成空中方阵、雷达方阵、通信方阵的三个独立方阵接受检阅。
其中,机动式三坐标雷达是由中国电科14所和38所研发的一款力作。与法国的MASTER-T、英国的AR327、美国的AN/TPS-70/75等产品相比,该雷达各方面性能毫不逊色。
此外,“嫦娥”奔月,“蛟龙”潜水,辽宁舰正式服役等等一系列无法在阅兵场展现的国防工业发展成就,无不告慰着先人英灵,守卫着国家安康,人民幸福。
从“80后”到80后:永远的幕后方阵
回顾新中国的14次阅兵典礼,受阅官兵步伐越走越齐,服装越来越靓,颜值越来越高,被很多人称为世界最帅方阵。
实际上,在受阅部队方阵的背后,还有一个付出和贡献同样不逊色的幕后方阵,他们就是默默奉献的兵工企业和保障企业的干部员工。
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组成人员涵盖了80后乃至“80后”,不少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前辈仍在发挥余热。90后的年轻人也正在加入进来。
这是一支神秘的队伍。其中的不少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无法登台领奖,其负责的项目也只能被“等”字掩盖。
这是一支伟大的队伍。为了型号研制、生产,任务完成保障,其中的不少人长期离家在外,别妻舍子,在特殊时期甚至要隐姓埋名。
吴运铎、钱学森、吴大观、罗阳等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除了他们,还有更多同样优秀而很难广为人知的代表人物。
比如前文提到的屠守锷,再比如与屠守锷同样位列航天四老、两弹元勋的黄纬禄,无不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们所钟爱着的航天事业。“如果有来世,我还搞导弹。”这是黄纬禄晚年叨念得最多的一句话。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2011年、2012年,黄纬禄、屠守锷相继辞世。不过,应该可以告慰先人的是,他们壮志报国的精神正在代代传承。
毕作滨:“我的一生交给了国家”
今年74岁的毕作滨是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专家,曾经多次担任重要型号的总指挥、总设计。对于自己的工作,他这样描述:“从入行那一天起,我的一生就交给国家了。”
1997年,毕作滨被任命为我国某重点型号总指挥。因为技术难度大,研制工作进展艰难,有同事提醒他:“管这个项目,可够你喝一壶的!”毕作滨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国铸剑之路。
受基础工业水平限制,该型号惯性平台核心零件不得不送到外协单位调试。对此,他一直苦思对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协作单位一位工人师傅说,“解决该零件的生产核心是装配问题,一靠研磨来调整零件尺寸,二靠手感来保证。”
毕作滨如获至宝,按照生产企业展开攻关,终于解决了零件精度问题。几年来,毕作滨先后带领团队解决的技术难关有13个,关键技术达到50多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毕作滨和他团队的付出,换来了型号研制的巨大突破。最终,该型号被选送到国庆50周大阅兵的现场,向全世界展示英姿。
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时,从不向困难低头的毕作滨潸然泪下。
如今,已经满头白发的毕作滨依然奋战在型号研制一线,担任国防重大专项工程行政总指挥。毕作滨还十分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在他的团队中,已经先后走出了5名院士。
张金元:年轻的雷达设计师
得益于兵工央企这种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一批中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已成为一批重大型号的技术中坚。
中国电科38所的张金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1年,参加工作仅3年的张金元被任命为机动式三坐标雷达的副总设计师。这款雷达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对空情报雷达装备,还是我军国土防空情报雷达网中快速机动、引导警戒一体的骨干雷达。
然而,在当时,这对于张金元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该项目为全程竞标研制的项目,技术新、时间紧、要求高。张金元只能一边加强对新技术的理论学习,一边在雷达实际应用中加以实践。
在雷达检飞期间,由于上山的道路陡峭,放在车上的热水瓶在颠簸中倒地,滚烫的开水直接浇在张金元的脚上,瞬间脱了一层皮。
怎么办,换人上?时间根本来不及。
张金元到医院简单包扎后,就让同事们把自己背到了现场检查雷达状态。日复一日,他在同事的背上完成了所有的检飞工作。
凭借着扎实的工作,张金元参与研制的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得以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展现。
田毅:亲手装调“军中美男子”
长期的实践证明,兵器装备的研发生产,研发设计人员地位固然重要,但技术能手同样不可或缺。
今年36岁的田毅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工业公司的一名工人。看似普通的他头上顶着不少桂冠: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等。
对自己的工作,田毅倾注了太多的精力:为了学理论,他自学啃完了十几本专业书籍;为了强实践,他没白没黑地在几吨重的产品中钻来钻去,选择最佳的调试位置。
热爱和勤奋最终孕育出了丰硕的成果,田毅不仅本人成长为金牌技工,他的徒弟也多数成为技术能手。
与身边的80后相比,田毅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味。但他从不后悔。“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我亲手装调的产品被誉为“军中美男子”,先后两次在国庆阅兵式上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技术保障者:托起安全梦
阅兵是国之盛典,数十万人云集天安门周边,安全防卫出不得半点纰漏。
为了提高安保水平,2009年初,有关部门找到了曾在奥运会安保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航天科工集团,希望其在完成军方交付的受阅产品生产、维护任务的同时,也为北京编织一张安全网。
“责无旁贷!”时任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的许达哲表示,这正是航天科工集团从传统防务向大防务转型的一次实战与展示机会。“我们期待很久了。”
在天安门周边地区,白天无法安装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只能等到晚上8点后进行。通常是到国旗升起时,施工人员才离开。
为了给北京建起一道安全“护城河”,航天科工所属长峰集团负责所有环京检查站的综合通信系统及交通科技系统运维。
现场主管李京波到现在还记得,在去延庆山区一个检查站的路上,由于山道险峻、坡急弯陡,他下车就吐了。然而,由于人手少、工期紧,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岗位。就这样,李京波上车就晕,下车就吐,吐完接着干,没有让工程进度受到丝毫影响。
在无数个李京波的坚持下,航天科工圆满完成了安全防卫任务,为阅兵仪式的安全举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样为阅兵提供技术保障的,还有各阅兵村里的兵器装备保障团队。
“在万众瞩目的阅兵仪式上,一定要让航天的装备最耀眼。”这是航天科工技术保障团队的誓言。
“确保万无一失、确保部队飞行训练顺利。”这是中航工业西飞集团技术保障人员集体的心声。
兵器工业集团时任总经理张国清在总结2009年国庆阅兵经验时表示:“实践证明,我们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听从指挥、不辱使命的优秀队伍。”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这不仅是人民军队的追求,也是中国兵工央企和相关保障企业强大实力、强烈使命感的真实写照。
从隐身山沟到城市地标:军工央企的发展变迁
“载着祖国的尊严,带着人民的意愿,威武之师,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走入世界的眼帘。我看到,崇山峻岭,高原边疆,辽阔的海域,无垠的空间,筑起了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安全防线……”
这首诗作于2009年10月1日。作者是许达哲,时任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现任工信部副部长兼国防科工局局长。这是他应邀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时的真情流露,也是兵工人对国防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由衷感怀。
值得兵工人骄傲的还不止于此。
2015年公布的最新财富世界五百强榜单中,兵工央企上榜企业为四家:其中兵器工业排名144,中航工业排名159,中船重工排名371,航天科技排名437。此外,兵器装备集团也曾多次入选世界五百强。军需央企新兴际华排名344。其他暂时未能入选的中核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工业、中国电科等企业均已是千亿元级别的特大型企业。
尽管世界五百强入选企业已经开始遭遇“大而不强”等争议,但对于中国兵工军需企业而言,这仍然是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因为这些目前已经能在世界同业企业面前占据一席之地的大块头,半个世纪前还多数处在萌芽、胚胎状态。而那个时候,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跨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的国防工业企业是用奔跑一般的速度在发展!
官田:人民兵工的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新中国的国防工业而言,星星之火出现在山沟沟里的江西官田村。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修理枪械生产弹药,红军在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修建了中央红军兵工厂。
这个只有几十人的简陋厂子,标志着我党领导下的正规兵工厂已开始萌芽。因此,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10月20日被定为人民兵工诞生纪念日。
此后,在战火中,人民兵工根据战斗的需要或聚或散,东迁西走,在崇山峻岭中,在窑洞村落里,在陕北吴起镇,在山西黄崖洞,在江南山林里,顽强地工作、战斗。
延安窑洞:这里走出名牌鞋
条件有多简陋?当时延安建起了我军最早的一家后勤保障企业,生产皮鞋、皮件,当时这家企业的全部家当,只有9名职工、20个大瓷缸、9孔窑洞、5间平房、一口水井。
这就是新兴际华集团所属际华三五一三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白云苍狗,物是人非。时光抹去了烽烟留下的印记,见证了企业从山沟走向世界的辉煌。
1999年和2009年,三五一三公司两次为国庆阅兵提供鞋靴保障,并两次被授予后勤保障特殊贡献奖。这家坐落在西安的公司也由此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2003年,该公司一次承揽苏丹陆、海、空三军54万余双军靴出口订单,出口数量创国内同行业之最。2010年,公司又获得了刚果(布)庆祝独立50周年阅兵皮鞋订单。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受到该国军政要员的一致赞扬。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订购三五一三公司的产品。
假如时光倒流,在窑洞中工作的工人肯定想不到今天的辉煌局面。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足以穿越时空,恒久流传。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了吴起镇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对于眼前简陋却充满活力的工作场景,他这样感慨:“他们是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中国做工,而且他们说他们是革命者!”
正是在无数这样信念坚定的革命者推动下,中国人完成了14年抗战,又完成了大陆的解放事业。
重庆:从“汉阳造”到“建设造”
随着北平、天津、太原、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的相继解放,解放区的兵工部门陆续接收了原国民政府兵工署辖下的兵工企业。
比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的“兵工署第一工厂”,该工厂在抗战中几经更名,数度搬迁。解放后成为中共西南兵工局21分厂,即兵器装备集团所属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设工业)前身。
地无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同样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兵工企业在1949年10月1日这个时间节点汇合,共同成为了新中国兵工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曾被称为“中华第一枪”。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人民军队提供更加精良的枪械,建设工业先后仿制、生产苏式37信号枪、53式马枪等多个系列的枪弹产品。
1964年6月15日下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看部队射击表演时,罗瑞卿大将指着一名优秀射手的枪说,“这是我们自己造的半自动步枪,我们打了几十年仗,都没有用过这样好的枪。”
毛泽东接过枪,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摄影师拍下了这个镜头,留下了一张少有的毛泽东拿枪的照片。这支枪就是“建设造”。
之后,建设工业又先后研发生产了87式5.8MM自动步枪、新5.8MM步枪以及多款狙击步枪。产品广泛装备国家陆海空三军、公安、武警及驻港澳部队,并先后在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等盛大典礼亮相。
如今的建设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特品的重要应用研究制造基地,成为重庆市当地一家军民融合、多业并举的大型工业企业。
从“汉阳造”到“建设造”,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中国兵工事业的快速发展可见一斑。
063基地:深山造“心”为导弹
不过,如果单从变化幅度来衡量的话,航天产业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礼赞。
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们归国之后,中国的航天之梦才找到落脚之地。接踵而来的,是国际风云动荡,苏联专家撤退,是大三线建设,是文化大革命。
中国人的航天之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颠沛、孕育、萌芽。
代号063,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航天固体发动机研发基地的公开名字。坐落在陕西蓝田大山深处的这一基地,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短期内就汇聚了一批高才生,以及已经参加工作的一批航天工作者。
数十年苦守深山,染白了参与者的头发,也淬炼出了长空利剑——1999年阅兵时,某战略导弹的发动机研制工作就是在063基地完成的。
如果说主战装备是“矛”,在战场上“盾”更显重要。
在军事战略教科书中讲道,“没有电子战掩护,飞行员有权拒绝起飞”,足见电子战这面“盾”对战场生存的重要意义。在国庆阅兵的各型装备中,在电磁空间安全与防卫产业的疆土中,中国电科29所将电子对抗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军事斗争紧密结合。上个世纪60年代,在静默的四川都江堰金凤山下,中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发展从这里起步,“853”成为这一代人心中永不磨灭的数字!“荒野里诞生,都市里发展”,50年,洗尽铅华,成为了29所三线建设的印记。
随着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三线兵工企业开始陆续撤离山沟,回归城市。毕竟,兵工人也要面对就医、教育等现实问题。
现在,仍有部分兵工企业因为生产任务的特殊性,或者其他种种原因,而留在三线。不过,大部分的兵工企业已经在大城市扎下了根。诸如中航工业总部、新兴际华总部所在的财富中心等办公所在地,甚至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
与兵工企业大规模撤回城市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影响更为深远的“军民融合”。
这一倡议来自邓小平。在他看来,和平时代的兵工企业,应该把军品中积累的先进技术转为民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
在此倡议下,兵器工业集团所属451厂试制出第一辆嘉陵牌摩托车,并一炮打响。其后,相关方面还组建了一个由多方参与的联合体共同经营。
不过,军民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此,1986年邓小平在此表示:“搞民品不错,但不能限于搞简单商品,要集中搞民品,要统一集中搞民品,不是平行搞。”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兵工央企中陆续走出了长安汽车等在民品市场拥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中国的兵工企业真正做到了军民融合发展。企业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十大兵工央企中,绝大多数的民品所占比重均已超过50%,兵器工业、兵器装备的比例更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了让兵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共和国开始对兵工行业的体制机制进行大的调整。
建国之初,管理兵工单位的是国务院的相关部委。上世纪80年代,这些部委多数撤销,改为企业。此后,又经过拆分、整合,到2002年,十大兵工央企的格局正式形成。此后,总后勤所属后勤保障企业打包划归新兴际华集团。目前,上述央企均为国务院国资委出资企业,且多数建立了规范化的董事会。
体制机制改革给兵工央企带来了无穷活力,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以中航工业为例,1999年的营业收入为384亿元,利润总额-1.32亿元;到了2014年底,其营业收入为3940亿元,利润140亿元。
深谙辩证法的中国人懂得,变与不变并非绝对对立。在兵工企业业务结构、企业形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
还有一个理念,也被始终坚守。那就是自主创新。
对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熊群力认为,国防工业事关国家战略和核心利益,“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可以预见,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实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兵工企业必将给全国人民和世界观众再次带来惊喜。
(部分内容转载自《企业观察报》文章)